我依稀記得那年在深夜裡啟程,在凌晨零點開始購物的日子。
轉眼間已經過了我在美國的第七個感恩節,從現在起到聖誕、跨年,就是美國人俗稱的 Holiday Season, 根據那天志工的訊息,每年有超過 6,000 萬人次的觀光客去紐約,而其中三分之一集中在十、十一、十二月。
光是去年跟今年十一月我家就貢獻了四個人次 (夫妻同行加乘),這資訊應該還挺可靠。感恩節的後一天俗稱黑色星期五,是購物的日子。
第一年來到美國,那時在匹茲堡唸書,幾個朋友興致勃勃租了車,在週四的晚間十一點到達離學校兩個鐘頭外的購物中心,興沖沖地加入排隊的人潮;第二年待在美國,在離開學校的前夕,與幾個朋友到了紐約畢業旅行,細雪中買了一件打了半價的雪衣,然後...就沒有然後了。
隨後搬到了加州,發現這裡不會下雪,而我也不喜歡滑雪,從此就再也沒見過那件雪衣了。
今年又在感恩節來到紐約,面對購物人潮實在提不起勁,同行的朋友說:「黑色星期五,不去蘇活區你要去哪?」
好,你說得對。
我放棄了掙扎,看見的不是商品折扣,而是我們的友誼禁不起打折。
來到蘇活,滿街的名牌商品與狂暴的人潮,與彼相對的是我波瀾不興的內心。我已經很久不穿跑步鞋以外的鞋了,而那些曾經以為"上班會用到"的潮流正裝,來到就算穿吊嘎拖鞋也沒人管你的矽谷,一旦穿上反而會被問:「哎唷,今天要去約會?」(嗯,約會偶爾還是會穿的。)
當意識到自己真正在乎的事,其他物質慾望就縮得很小很小。例如我以前很喜歡潮鞋、現在是很喜歡"看"潮鞋;以前曾想著有能力之後要買什麼馬力十足的名車,現在只想開台簡單好維修的小車,而對於速度的追求,僅限於操場上。
曾讀過一篇報導,裡頭說到人的幸福感並不總與財富成正比。當你的財富累積超過了一個程度,你會從享受轉為憂慮,擔心失去身分地位、擔心你的親朋好友之所以與你相處,是覬覦你身後的家產。而一般家庭的人反而可以從很小的事得到幸福感,無論是一頓溫暖的晚餐、一封朋友來的信、一次運動後的汗水淋漓、甚至只是路過的流浪狗無意間對你搖了尾巴。
也許有錢人跟我想得不一樣,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想得一樣,不是嗎?
最後我們花了一整個下午和傍晚在蘇活區,逛了無數間商店。其中我最好的一個 deal 的是用一杯咖啡的錢買到與朋友 A 的閒聊、用兩個小時的相處買到與朋友 B 的一頓晚餐。
聊了好久的天,他們說我變了好多好多、跟出國前完全是不同個人。
「我知道。」
畢竟我已經在這度過了第六個冬天,而家裡衣櫥早已放不下任何一件黑色星期五的衣服了。